close

打造一流國家體育博物館,我們要凸顯運動英雄的競技名人堂?還是體育明星的蠟像館?我們要蓋個超大的博物館,還是讓「活的博物館群」以小搏大,進行家族式的有機串連?體育博物館和運動娛樂產業結盟,會導致商業化的危險嗎? 行政院體委會已針對明年度「國家體育博物館」擘畫及體育文物蒐集的相關業務,編列了四千五百萬元的預算,今天起,該預算將進入立法院的審查階段;逢此預算過關與否的敏感時刻,體委會綜合計畫處和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,昨天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召開「國家體育博物館設置規劃」的公聽會,邀集體育和博物館專業的產官學界人士,就國家體育博物館的定位、經營模式和未來規畫願景,展開對話。體育學者林敏政、中華奧運會資深顧問湯銘新、棒球史專家葉國興等與會人士,昨天不約而同提及,體育博物館的打造最好由小而大,建議施政者先行推動「體育名人堂」的設置。湯銘新強調,最早的希臘哲人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等,就曾參與奧林匹克的競技運動,可見體育文化流傳的深遠。他建議,可以先有棒球、籃球等競技體育名人堂的設置,以及收集體育族譜等文物資訊,再由小而大,建立真正的國家體育博物館。此規畫案顧問之一的建築師郭中端昨天則指出,施政者不一定要花大錢蓋大館,她認為,建立著重軟體連繫的「活的體育館群」,保存流失中的體育文物,是較好的規畫模式。主持此公聽會的體委會綜合計畫處處長彭台臨回應表示,體委會已投入近千萬元的經費,在左營國訓中心的百坪空間,首先啟動亞洲鐵人楊傳廣「奧林匹克名人堂」的設計案。他說,體委會也承諾,進行台灣體育文物的保護工作,至於國家體育博物館的設置,也不一定非要打造一座大型博物館才行,而是傾向建立博物館家族的新觀念。

資料來源: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